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張舒嵎創作展



張舒嵎創作展
展期:2011/11/1/-11/13/
展場:暨南國際大學圖書館一樓
開幕:2011年11月 01日下午2:00

2011年9月1日 星期四

張舒嵎 五十而立"創作回顧展"









張舒嵎 五十而立"創作回顧展"



展期:2011/9/10/-11/27/


展場:方圓美術館(台南市將軍區西華里1號)


開幕:2011/9/10/-10:00AM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隨心‧遇見-2011張舒嵎創作展
展期:2011/8/5/-9/15/
展場:鴨子咖啡(南投縣埔里鎮向善路126號)

展期:2011/9/16/-10/31/
展場:暨南大學 藝文走廊

請柬

身影



張舒嵎-身影

遇見-張舒嵎陶塑展/洪春成彩墨展

遇見-張舒嵎陶塑展/洪春成彩墨展
展期:2010/12/1/-12/25
展場:僑光科技大學 僑光藝廊
請柬DM

恣情‧越境─張舒嵎西畫展

恣情‧越境─張舒嵎西畫展
展期:2010/11/4/-12/22/
展場:欣榮紀念圖書館暨玉蘭文化會館一樓展覽廳
參考作品  
台灣工藝之家、荷花田陶工房主人──張舒嵎老師,出生於南投竹山,專業從事陶塑及西畫創作,現任台灣陶藝學會常務理事,亦為南投美術學會會員,在陶塑及西畫方面均有非凡成就,於台灣各地舉辦了數十次展覽。  
藝術的創作是張老師看世界的方法,是內心情感的反射與生命體驗的呈現。當面對山林景物、朝夕變化,放縱思緒自由流竄、場景更迭組合,筆調隨情緒律動同時,便穿越了自然浮象之美,而達到心中更理想的藝術境界。  
創作題材上,張老師咸認自己土生土長、用心生活經歷過的人、事、景、物,最能展現濃郁真誠的情感。這些作品,除透過長期美學概念的不斷驗證,表現形式與技巧的探討外,更是創作者思想內涵及個人生命特質的瞬間凝象。

浮生‧剪影-張舒嵎陶藝創作展

浮生‧剪影-張舒嵎陶藝創作展
展期: 2010-08-07(六) ~ 2010-11-07(日) 9:00~17:00(一二休館)重複於每週三、四、五、六、日
展場: 南瀛總爺藝文中心(台南縣麻豆鎮南勢里總爺5號)

漲聲響起系列—臺農與台肥



張舒嵎
漲聲響起系列—臺農與台肥
立體

張志文(舒嵎)

張舒嵎簡介
在腦海中總有一些揮之不去,有糾纏不清的場景一再地浮現;這些被最強烈的「喜怒哀樂」、「愛恨情愁」所操控的情緒轉折…都是生活現實與潛意識中超現實交疊而成的「瞬間凝象」;也是記憶中實景與幻象共生共存的「影像停格」。
1962 出生於南投縣竹山鎮
1992 西畫首展於台中市文化中心
1992西畫個展於台北今天畫廊
1993「淡水系列」台北今天畫廊
1994「用影子思考這個世界」南投文化中心
1995 西畫個展於建功文教藝廊
1995 西畫個展於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1996 西畫個展於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1998 陶塑個展於台南市東門美術館
1999 「戲拈人生」陶塑個展於當代陶藝館
1999 立體作品展於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2000「荷花田陶工房」於竹山成立
2001 西畫個展於台中市文化局
2001 「小人物與大人物」陶塑個展於雲水草堂
2001 品陶三人展於台北福華沙龍
2002 「走過台灣四季」個展於台中市立文化局
2003 「心境.心鏡」陶塑展於水里蛇窯
2003 小人物狂想曲雙人展於台北福華沙龍
2003 松風雲水個展於雲水草堂
2004 「放個假輕鬆一下」雙人展-陶華灼
2004 生命之歌 當代陶藝館
2004 生命的舞台 天主教若瑟醫院
2004 「生命‧場景Ⅰ」 東門美術館
2004 「生命‧場景Ⅱ」 南投縣立文化局
2004 戲曲人生‧風動藝術 二木人文藝術館
2004 「當本土味碰上西洋風」 特展於國立省交響樂團
2005 「生命‧場景Ⅲ」 網路個展TAIWANNEWS.COM
2005 泥土的記憶 南開技術學院
2006 泥土的聲音 水里蛇窯
2006 泥土的聲音Ⅱ 台中市立文化局
2006 泥土的記憶Ⅱ 雲林科技大學
2006 「坐忘山林」 新竹誠品陶家
2007 竹山意象文教基金會欣榮圖書館
2007 「影子思考Ⅱ」 南投文化局
2008 「影子思考Ⅲ」 鶯歌陶瓷博物館
2009 「影象‧停格】 方圓美術館
2010 「凝觀‧掠象」 水里蛇窯

現任:
台灣工藝之家台灣陶藝學會常務理事專業陶藝、雕塑、西畫創作
工作室:荷花田陶工房

自然不做作是張舒嵎先生的創作理念。他的陶塑作品採取高溫素燒手法,採用較純樸、不炫麗的顏色,修飾也較少。直接把瞬間影像凝塑出來,不刻意修飾,也不強調完美。張舒嵎先生說:「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太完美,讓作品多保留一些空間吧!」因此,他的表達手法,對於作品的神態,與內在情感,一般都較具有說服力,毋須再透過更細膩的描寫,便能令人感受到強烈的情感。  
創作過程中,張舒嵎先生習慣運用中空、支架造型的手法,然後再加以塑上或刻雕。塑上與加刻是兩種不同的型塑方式,前者是加法,後者則是減法,兩種方法相互配合呼應。不同的創作過程,表現出不同的摸索與成長,張先生說:期待能有代表性的作品,因為在期待中,才能更激勵自己多方嘗新。能夠經由多種媒體淬煉融合出來的作品,一般都較單件媒體所創作的作品更形豐富。  
張舒嵎先生以他先後接觸的繪畫與陶塑為例,他說:繪畫是一種平面藝術,表達出最精采、或情感在一剎那間的最強烈的感受;而立體雕塑除了也能表達出心靈的悸動外,更需顧及到立體的多種角度,對形體的表現力要求更強,也是更自由的表示方式。但即使是不同的媒材,在造型、結構、與情感的表達基本上是共通的。在作品形體的比例上,張舒嵎先生擅長使用較為誇張、甚至故意把作品形象的身體拉長、變形,加上一些破壞性的筆觸,刻意突顯作品的表現力。線條的拉長在比例上也是比較不平均的,一般是拉長上半身,下半身反而有時故意加以誇張壓縮,塑造出一種慵懶、無所是事的悠閒感。有時,甚至是要強調出一種人在找不到目標、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看似閒適的一種茫然。畢竟人要在時間與空間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個點,有時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能夠在時空的背景下、某一個場景中,剎那間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個點,需要的便是一種頓悟了,這種「悟」,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地震時,家住竹山災區的張舒嵎先生損失慘重,存放在土角厝老家的作品悉數損毀。創作「地震系列」,的回顧與警惕。他說:「因為人是善忘的,把災區的所見紀錄下來,可以作為一種警惕。」談到對地震印象最深刻的事,張先生回憶說:地震隔天,他在前山路看到一個跛行的老婦,走在馬路中央,無視於後頭的車陣喇吧作響,她自顧茫然淡漠地走著,好像一切都不再重要。天亮的微熹,瀰漫著房屋崩塌的落塵,罩著一片陰霾,整個街道似一座灰濛的靜寂死城。那種無言的沉痛,化作一股哀莫大於心死的漠然,張先生說:「我被震撼住了!」  
在這場好似把生命撕裂的災難中,人的至情也自然展露了。張舒嵎先生說:「災難,也是一個重新出發的契機!」他已開始著手重整家園,工作室「沉潭陶工房」也在89年6月荷花盛開時,重新用美麗的風采迎接艷艷初夏。「沉潭」位在竹山鎮的南面,有「下崁十莊」之稱,是張舒嵎先生戀戀難捨的故鄉所在,他在此作陶、紀錄鄉土的聲音、融入地方文史工作脈脈不斷的薪傳裡。看他灑脫的放下紅塵俗利,追尋著內心底層最真誠的聲音。如陣陣微風,輕拂過我們摯愛的鄉土大地。竹山鎮有一個詩情畫意的地方,那裏有很多鮮美欲滴的荷花、蓮花,還有一位藝術家在那裡從事創作,常捏燒出令人驚喜讚嘆的作品。  
位於竹山鎮中崎里,由集山路三段(台3線)244.8km處轉沉潭巷經中和游泳池直行約600公尺可達此處,是鎮籍藝術名家張舒嵎(張志文)成立工作室從事創作之所。到達該處,首先見到的是一幢造型優美的陶工房,是不時讓人不自主發出讚嘆的地方。隔著小徑是一畝荷花田及一畝蓮花田,青翠完整的荷葉蓮葉上面滾著幾顆晶亮的露珠,上面承托著朵朵粉紅碩大的荷花及各種顏色的九品香蓮,定睛一看,哇!每朵荷花及蓮花各有風情,都是那麼迷人,好多攝影愛好者在那裡蹲了一整天,底片一捲接一捲,連小蜜蜂也湊過來搶鏡頭,他們說今天時間不足,底片也不夠,明天再來!一個小女孩告訴他們:再進去還有兩畝更大的荷花田,那裡有更多的荷花,花也更美,還有水車………到那裡一看,眾人同聲驚呼:「天阿!太美了。」大家說定,明天要準備一車底片再度前來拜訪荷花。眾人滿心歡喜滿足的散步進入陶工房,又是一波的驚呼,那麼多完美的、從未見過的陶藝作品、書畫,大家完全被「美」浸透了,全被「美」灌醉了。大家在酣醉中點了簡餐,咖啡、花茶,互相看了看,滿足的笑了。